[電影]悼念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
上週當全台灣都還壟罩在淫少新聞與天秤颱風效應時,可能沒幾個人注意到,好萊塢大導演東尼史考特在2012/8/19於洛杉磯跳河輕生的消息。姑且不論原因為何,在68歲的導演盛年結束生命,都是影壇與影迷的損失。他雖無太多的影展獎項肯定,卻是不折不扣的商業片大導。我沒有資格評論他的作品的歷史定位,姑且整理一下他的作品年表緬懷一下。
Tony Scott成名作品為1986年與Tom Cruise合作的捍衛戰士(Top Gun,1986),這部描述空軍飛官的故事,Tom Cruise的帥勁帶動起當時的空軍風潮,主題曲也相當流行,是我國中記憶的一部分。隔年趁勝追擊的比佛利山超級警探2:轟天雷(Beverly Hills Cop II,1987),主角是Eddie Murphy當時也頗受歡迎,我對比佛利的隱約印象就來自於此片。之後,他拍的名片就是赤色風暴(Crimson Tide,1995),和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1998);赤色風暴有著正義與背叛的掙扎,一段副艦長將艦長解職的橋段相當精彩。而全民公敵則揭櫫現代世界電子監控的撲天蓋地,除情治機構權謀外,現代人活在一個無處不受監控的世界才是真正可怕的敵人。這樣的概念在之後的鷹眼,謊言對決等商業電影都可以看到,但全民公敵絕對是此類型的一個濫觴。
導演往往有御用或偏好的演員,如同Tim Burton vs Jonny Depp的模式;Tony Scott偏愛與Denzel Washington合作,其分別合作過赤色風暴(Crimson Tide,1995),火線救援(Man on Fire,2004),時空線索(déjà vu,2006),亡命快劫(The Taking of Pelham 1 2 3,2009),煞不住(Unstoppable,2010) 等五部電影,原則上個人全數推薦。如果拿IMDB來做參考指標(不盡然完全正確),兩人合作的平均分數為7.02;非兩人合作的為6.39;Tony Scott的總和平均為6.63。從這個指標可看出魚幫水,水幫魚的結果,在大眾口味上有所提升,這對商業電影導演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關鍵要素。
當然他也有評價較低的電影,如女模煞(Domino,2005)IMDB只有可憐的5.9分,難以讓人有勇氣去挑戰。而1990年左右的幾片其實評價也平平。倒是烈火終結令(The Fan,1996)IMDB雖然是更低的5.7分,但裡頭Robert De Niro飾演的狂熱球迷相當精彩,故事結構簡單但讓演員有發揮空間,所以我反而很推薦此部(MyScore 7.2)。另外,他1993年有一部少數的文藝片(True Romance,1993)評價也頗佳,但資料有限,我實在不知道這部是什麼了。另外,有人說他的電影逐漸走下坡,但其實前部煞不住(Unstoppable,2010),其實仍是一部相當吸引人的作品,他在情節與電影節奏的控制依然非常明快,也沒有太多鑿斧痕跡。所以我的看法是老導演雖不一定可再造經典,但平均水準也是不會輕易喪失的。
我也順手整理了一下他哥哥雷利史考特的電影,平心而論,Ridley Scott的電影類型廣度更高,更受大眾喜愛與高評價。他可拍史詩鉅片如: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2005),神鬼戰士(Gladiator,2000);也可拍科幻電影如:異形(Alien,1979),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2012);也可拍黑幫電影: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2007);也可拍一些不錯的小品電影:火柴人(Matchstick Men,2003),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2006)。Ridley Scott的IMDB總平均為7.08,超過7分的影片Ratio為11/20=55%,而如前所述,Tony Scott的IMDB總平均為6.63,超過7分的影片Ratio為5/16=31%。這指標當然只能參考,但我檢定過,統計數據上顯示至少有90%信賴區間的顯著差異,也可間接說明其實傳言Tony Scott活在兄長壓力或陰影底下的可能性不會是零。
其實Scott兄弟皆已在影史留下重要地位,影壇也不會只有單一類型導演可生存,各有各的擅場領域,而我們這種中度以上影迷,當然也盡可能不錯過他們的佳作。至今未何輕生雖然仍是個謎(江郎才盡?疾病?...),但我相信,這些佳作仍會永久留存於影迷心中的,這也是身為一個導演幸福的地方。
Kafel Chang 2012/08/26
Tony Scott作品整理 (By 卡費羅)
Ridley Scott作品整理 (By 卡費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