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2012)( Robert Lorenz):那些消失的第一指名
MyScore:7.0 IMDB:6.7
短評:眾人簇擁的,未必能長成亮眼的明星,那些消失的第一指名告訴我們,球探的眼睛要雪亮,真的很難
棒球從詹姆士開始進入了數據分析年代,運動家比恩(Billy Beane)找來保羅‧迪波德斯塔(Paul DePodesta)後,開創了數據分析派的趨勢,現今當然成為當代顯學,班奈特米勒的電影『魔球』(Moneyball,2011)就清楚地拍出了屬於數據派的比恩的傳奇。然而,只坐在電腦前分析各種攻/守指標的專家,光憑數據就真能挑出最佳球員嗎?『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2012)顯然有完全不同的見解,對於老式風格的球探也有著近乎神話般的擁戴。先撇開電影不談,現在都已經廿一世紀,都有太空探測船登陸火星了,古式的球探風格顯然在效率與準確度已跟不上現代,但這部電影的確有抓到幾分球探的精髓,但在一面倒的『反魔球』立場下,一般觀眾當然就當一般電影看待即可,但資深棒球迷可得保有自己專業的判斷力呀!
電影從老開始,從老而不朽,老而彌堅畫下句點。因為老且固執,所以克林伊斯威特飾演的Gus,無論從解小便困難,開車撞車庫,煮牛排燒焦而不自覺,都顯示他的老態,更要命的是球探賴以為生的眼力,也因為青光眼而威脅到他的吃飯工具,而合約即將到期的他面臨的是被迫退休的威脅。導演鋪陳了這麼多挫折,無非就是要突顯老而不朽的神話,也因此即使看不清楚,老先覺居然仍能用聽聲來判別擊球的扎實度,其它如棒頭下沉,球員臀部移動等細微動作,都作為辨識球員優劣的判斷標準。
所謂專業的價值,即在於看出他人所看不見的,挖掘他人所不知道的。股票市場中,能夠領先大眾判斷出轉折點,往往就是投資的贏家。紅酒評論家Robert Packer能夠獨步眾人,評斷1982年份波爾圖產區的價值而聞名世界的故事,靠得也是超越凡人的鑑賞力。球探的價值也是如此。而能夠在普世都認同的情況下堅定地站於反方,除了專業外,也須靠著對自己專業衍生而來的自信,甚至帶點固執…。
也因此,Gus(克林伊斯威特飾演)在觀察學生聯賽中最受矚目的強打波詹崔時,能夠憑著自身的專業,一如片名地準確判斷出He troubles with the curve。即使這位強打少年幾乎每場都轟出逆轉全壘打,即使他也能輕易將曲球轟出場外,即使所有的球探全部都一面倒看好…,Gus的判斷也不會被動搖。像波詹崔這樣的強打逸才,勢必值得挖到職業球隊好好培養,但本片拋出的有趣議題是:這樣的選手到底值不值得以第一指名的順位選入?像Gus這樣獨排眾議的選擇,能夠看出他人所無法看出的問題,能針對自己專業作出堅持,就會有超越凡人的效果,放到現實裡,這也會是相當了不起的能力。
然而,這部電影的結局是狠狠修理了數據派一頓,這樣的邏輯是否合理?
數據派的盲點在於指標的選擇與樣本是否具代表性,基本假設就如多數計量科學一般,認為從過去歷史資訊有機會推估球員未來表現。但這樣的假設要成立,第一需要建構足夠的統計量或發展合宜的數學模式,第二個條件就是數據本身的合理性與代表性如何?就如同本片Gus對女兒說的,波詹崔用鋁棒當然可以將曲球轟出場外,但不代表他會打曲球…。以這個鋁棒條件下轟出的全壘打紀錄,只能證明這個球員身手還不錯,但不代表他未來必然頂級。的確,許多美國職棒低階聯盟大殺四方的高手,升到大聯盟後適應不良(也許陳金鋒也算一例)。而日本部分,我也可以找出一堆高校或大學大物,最終無法於職棒獲得成功的案例。而即使球員的成績具代表性,新秀成長過程還須面對自身態度(中華職棒球員族繁不及備載),傷病(族繁不及備載),球隊守備位置競爭(陽仲壽從游擊換至外野),教練喜好(真弓明信之於林威助)等因素來決定是否能夠成熟長成。無論是數據派或老式球探,其實在球員未養成前簽約都是一種冒險,一種賭注性的投資。如本片勇士隊的首席球探,堅稱簽約波詹崔是絕對百分百正確的選擇,完全不談任何缺點或風險(紅襪首位未選),如果不是不夠專業,就是刻意蒙蔽資訊,而最後犯下了過度保證的錯誤,也因此,最後被Fire掉也算合理的結局了。
本片對數據派充滿偏見,看法見仁見智。但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數據派或古式球探風格,其實融和是最佳選擇。茫茫球員中,需要靠數據分析縮小範圍,再靠球探專業的眼睛評估,選入後給予嚴格的教育與訓練,不揠苗助長,不提早升級球員至不合宜的聯盟(否則會打擊球員信心),如此多年後,才會有一定的養成機率,這也是職業球團該走之正途。
而看看台灣職業球團,頂級新秀最強的時間往往是業餘剛轉職業的球季,而不少球員不思進步,怠惰賭博讓球隊間競爭力下降,比賽不好看,球迷變少,票房不好,薪水不好,再涉賭博…這樣他媽的惡性循環也成為永不停止的八點檔。所以,像我這種從小看棒球長大的標準台灣小孩,也只能將目光轉移到日職或美職了。
新秀養成之路不易,眼光能如本片主角般精準的球探亦極難得,而眾人簇擁的未來之星其實也會有讓人跌破眼睛的時刻。我從郭泰源時代開始看了二十幾年的日本職棒,當年也曾期待著許多未來之星,如今也有許多當年風光,後來黯然離開球場的例子,最後就列舉幾位懷念一下吧!
Kafel Chang卡費羅2013/2/2
萩原誠(1991年阪神第一指名)
當年最強的高校打者,夏季甲子園3本,率領大阪桐蔭高校奪下甲子園冠軍
高校通算58本壘打,阪神1991年第一指名選入後,期待為掛布二世,背番號31
最終生涯僅一年打數超過100席,八年後黯然退休
當年選秀還有一位鈴木一郎是歐力士下位指名,隔年高中最受期待打者是松井秀喜
川口知哉(1997年歐力士第一指名)
當年與井川慶/能見篤史並稱高校左腕三羽鳥
歐力士/近鐵/養樂多/橫濱四球團抽選,由歐力士勝出
受傷與制球難,曾創下1試合6暴投的聯盟紀錄;也創下1試合15四死球與7連續四死球紀錄
一軍登板僅留下4年12局的淒慘紀錄。
河內貴哉(1999年廣島第一指名)
與正田樹並列當年最強高中投手,且都是左腕。
廣島/近鐵/中日三球團抽選,最終由廣島抽中,並賦予背番24號繼承大野豐的期待。
生涯僅短短八年,一軍先發登板僅2004年超過10次,當年成績23先發,8W9L防禦率5.72,已是生涯最佳。一度被降為育成選手,背番號124號。
高井雄平(2002年養樂多第一指名)
松阪世代夾擊下(和田毅/木佐貫洋/新垣渚),當年高校No.1左腕。
近鐵/養樂多抽選,養樂多勝出,近鐵很有趣的再次沒抽中。
154km剛速球武器,但制球難,生涯每9局要保送5.2人次
2009年野手轉向,現改名”雄平”繼續於外野區奮鬥,已往的高校剛速球豪腕消失。
近幾年其實還有一堆打不起來的第一指名,但時間還不夠久遠,尚未完全蓋棺論定,就期待他們還有東山再起的一天吧!
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電影影評人生決勝球Trouble with the Curve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