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霧中(In the Fog)(2012)(Sergei Loznitsa)

MyScore7.2  IMDB6.1

短評:生存的掙扎,良知的拉鋸

在霧中-01  

 

本片是今年坎城影展競賽片,也獲選影評人費比西獎,導演Sergei Loznitsa之前以拍攝紀錄片起家,本片為其第二部劇情片,值得追蹤其未來的作品。

        “在霧中有著一個不凡的起首式,影片第一顆鏡頭,手持攝影機跟隨犯人前進,鏡頭走動並環顧四週屋宇與環境,張望的村民帶點嚴肅驚懼表情,而後,鏡頭離開前進的犯人,停留在路旁圍坐的一群優閒德國士兵身上,但口令與繩索聲已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行刑現場,而之後的故事也由此衍生。

        在聲音與影像表現,本片在霧中具備一定水準。影片第二段,兩名俄國游擊軍騎馬出現在樹林,白天的森林裡蒼綠幽靜,畫面視覺細緻,有卵//蜜三部曲中的的森林靜謐感。而音效的細緻,是本片的突出之處。騎馬擦身的樹枝,踩踏的落葉,都在寂靜的環境中清晰呈現,而當Burov(帶頭者)要執行Sushenya(蘇山亞)的槍決時,導演充分投過蘇山亞急促的呼吸與四週的靜默來表達對死亡當下的恐懼。

        在敘事架構上,本片以兩位游擊隊員追補被視為背叛同胞的蘇山亞為主軸,處決前因為蘇山亞不希望遺體葬於河旁,因此三人轉往高地執行,反而因德軍警察的出現產生急轉直下的戲劇結果。而其後的敘事路線則以正敘主線穿插倒述的方式進行,分別以三個段落回溯三人的過往,呼應何以現在為游擊隊員,及何以蘇山亞成為被追補的對象。

        三個角色中,導演刻意雕塑蘇山亞成為人性光輝的典型,但其內心飽受被指控反叛者的掙扎。在他的故事裡,他不依循同伴破壞鐵路,主要是基於對鐵道受害者的悲憫大於對鐵路局德國主管的恨意,這是慈悲的發揚。在德國警局酷刑逼迫與死亡威脅下,不願簽下秘密合約成為情報系統的一部分,這是義理的發揚。在要槍決他的Burov受傷時,儘管有機會直接逃脫,他反而背負他尋求生機,在Burov死亡後,因為擔心烏鴉啃食屍體,依然堅持背負已經僵黑的朋友(蘇山亞與Burov是老友)。即使另一個游擊隊員Voitik一度用槍指著他的頭,在穿越馬路時亦要求蘇山亞先行(以確認馬路是否有德軍),先擔任槍靶。即使在這麼無情的對待下,蘇山亞依然在Voitik被擊斃後,充滿人性關懷地冒險將大體背負安置,整理儀容,這是人性的發揚。

對照本片其它角色,相較於鐵路局三個因仇恨破壞鐵路的同事;相較因復汽車被佔之仇而進行爆破的Burov;相較於因懼有殺生之禍只得引導警察殺害朋友的Voitik;相較於擊斃Voitik而無情地繼續剝奪其遺物的兩位德國士兵;蘇山亞有著人性良知上的敏銳性,有著道德上的絕對高度,而也因為這種敏銳度,你會看到他被德國警察釋放後留下的眼淚;你會看到最後在霧中,他對被強冠背叛者之名的無力掙扎,乃至於選擇了最後霧中的那聲槍響。在那個世代(1942),充滿戰亂與求生存的年代,道德/良心都放在生存之後,所有的人都無從選擇而必須如此,而內心有著高度人性價值的人也就越發顯得突兀,顯得掙扎,顯得不合時宜了。因此,那滴眼淚原本以為是矯作的眼淚,霧中的那聲槍響原以為無邏輯可言,但觀影後再思量蘇山亞這個人與他所處的時代,就不難理解編導對這個的角色設定的用心了。

這是一部講述人性的電影,在亂世中求生,存活下來的人,除了要有一定的幸運眷顧外,是否還得埋藏內心的某些重要東西……?在生存與冠上背叛者的冤屈中掙扎,如果有著高度良知的你,又該如何選擇?

 Kafel Chang 卡費羅 2012/11/1


 

Director: Sergei Loznitsa

Writers: Vasili Bykov (novel), Sergei Loznitsa (adaptation)

Stars: Vladimir Svirskiy, Vladislav Abashin and Sergei Kolesov


 在霧中-02  

在霧中-05  

在霧中-03  

在霧中-06  

在霧中-04  

 導演:Sergei Loznitsa

arrow
arrow

    卡費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