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愛慕(Amour)(2012)(Michael Haneke)

MyScore8.2 IMDB8.2

短評:三段幻像

 Amour-film02  

        愛慕(Amour,2012)Michael Haneke繼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2009)後再次奪下坎城金棕櫚大獎的作品,為史上最速二度拿下此獎的導演。

Amour-film04  

        宣傳海報影像已清楚傳遞本片主題,一位老先生雙手扶著眼神渙失的婦人臉頰,對照片名可清楚揭示本片的愛是老夫老妻的照護與扶持。故事主軸也落在婦人Anna中風後,老伴Georges對其的照護與面臨的大小事件。Michael Haneke在影片中捨棄華麗的影像與場景調度,而以一場場老夫妻生活的細節堆疊,質樸精鍊,雖節奏不快且步調偏緩,但藉此可讓觀眾逐步感知到AnnaGeorges這對夫妻的情感濃度,對照生病前的優雅匹配,生病後的心理演變,長期照護者的付出與耐心,關切的旁觀者無形給予照護者的壓力。Michael Haneke不吝採用Georges扶持Anna學步/移動或上廁所這樣的鏡頭,來表達老伴互相照護的辛苦。也會用GeorgesAnna發聲練習,一口口餵飯,說故事/教唱歌來表達照護上的耐心與愛意。而透過這樣的堆疊效果,在事件發生後的影片末了,女兒Eva回到父母客廳的顧盼時,會爆發出強烈的戲劇效果與情緒,並在觀影後逐步內化成為個人省思。

  Amour-film03  

        Michael Haneke片中使用了三段幻像,清楚表達Georges在照護過程中的三種心情。

        第一段幻像,Georges聽到門鈴聲,開門後,公寓走廊空無一人,且場景荒癖燈光昏暗,甚至轉角處還有異常積水,突地背後的一支大手摀住Georges口鼻,Georges在掙扎中大叫驚醒,原來是夢境。而這一段幻像,充分反應Georges照護過程所受的精神壓力,似乎也提醒著我們別忘了,Michael Haneke仍是拍驚悚片的高手(大劊人心,Funny Games,1997)啊!

Amour-film09  

        第二段幻像,Anna優雅地在客廳彈琴,Georges坐在沙發上深情凝望與聆聽,彷彿病痛從未發生,又回到從前的美好日子,但之後Georges轉身切掉CD音響,音樂停止,從回病痛照護的現實,你才會發現剛剛的場景為Georges對過去美好歲月的緬懷與依戀。

Amour-film06  

Amour-film05  

        第三段幻像,Georges在房間彷彿聽到Anna又開始洗碗收盤,催促Georges換鞋/更衣出門,而Georges在恍然與不明白中,亦步亦趨地跟著Anna離開。隱喻著結局與夫妻相伴間深情的跟與隨,只是時間差異而已。而第三段幻像,再對照著片初警察破門勘查與片末女兒重回舊居沉思的兩個橋段,Michael Haneke巧妙利用不同時敘的分述,讓觀者自行拼貼出故事整體的樣貌,相當隱喻與精準,也有著觀影上趣味。

Amour-film08

        GeorgesAnna的愛,從照護細節觀之無庸置疑,從結果來看,則提供人性醒思議題。在愛/不捨與壓力的交互作用下的反射行為,運作機制恐怕要心理專家來解答。然而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導演對人性的體悟,對愛的深層了解,對老年病護的體察與關懷,對電影情節鋪陳與設定,都有著極為精準的運作。而我預期此片將會贏得多數人的共鳴(如果耐得住性子看完的人),因為我們都會老?都會有所愛的人需要被照護與扶持?而能讓你承受住單調繁瑣事務背後往往需要源源不絕的耐心與毅力,背後的動力只有一個,就是"愛慕"(Amour)

 Amour-film01  

Kafel Chang 卡費羅 2012/11/28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卡費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