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黑人民權推進史

MyScore7.4 IMDB7.1

movies-the-butler-poster   

白宮第一管家』看似描寫黑人主角Cecil Gaines(Forest Whitaker飾演)在白宮服務34年的點滴,實則透過這樣的時代縱深(34年,跨越七位美國總統),細數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點滴。再透過Cecil與其子Louis兩代面對白人政權展現截然不同的態度,以及衍生而來的風暴,從社會抗爭到家庭衝突,從背離到和解,最終匯結成電影作者對民權運動的歌詠。

透過這部電影概略了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可說是觀看本片的額外收穫。畢竟美國黑人從1863年南北戰爭以來,雖然在法律上獲得了解放,但存乎於白人心中的種族優越感,實非一時一刻可以消瀰。再加上黑人長年普遍在智識與教育上遠遜於白人,使得黑白種族在經濟與社會地位存在明顯鴻溝,多數黑人即使不再為奴,仍不免讓自己委身於白人老闆底下,進行低階/取代性高的勞動型工作以求溫飽。而即使二戰以後,美國種族隔離政策依舊存在…,如今看看電影,再重新回頭檢視那個年代,那個看似重視民權的山姆大叔,其實表裡並非完全如一…。

『對比剪輯』,是電影『白宮第一管家』最讓我感到優異的技法。

第一段對比剪輯的展演,是父親Cecil在白宮服侍宴會的場景,另一端則是兒子Louis在白人餐廳進行非暴力抗爭的橋段。俐落的穿插剪輯,使得畫面突顯上流白人社會的尊貴/平和,對比著平民黑人百姓的卑賤/受迫。黑人父親以另一張臉孔,順從並服侍著白人權貴,對比著黑人兒子以憤怒的面目,反抗並爭取著理念…。面對同樣著白人社會,兩代父子展現截然不同的臉孔與態度。『保守求生』與『激進抗爭』或許各依其理,但無論是兩代父子思維之分歧…,抑或昔日暴徒或許成為明日英雄的可能…都突顯著:時代價值可能會輪轉,所謂民心思維在本質上存在著隨時間推移,被教化/變化/與進化的可能…。昨非可能今是,而昨是抑可能今非。

第二段對比剪輯,則是尼克森執政後,面對金恩博士遇刺後,轉向暴力抗爭的黑人運動(黑豹黨),所進行的策略推演。一樣的平行剪輯技巧,一端是揭竿起義的黑豹份子的義憤填膺,另一端則是工於心計的尼克森的機關算計,一種山雨欲來之勢,可以預見矛與盾的衝突相交,所將帶來更激進的崩裂與流血,於是搖頭離開的,是不走極端的父子,逃不掉的,是整個失序與崩解的社會…。

第三個對比,父親與兒子的對比,實則代表政治層峰(白宮)與民權運動(社運人士)的歷史互動進程。導演Lee Daniels在電影裡帶出了數個民間的重大抗爭事件,也帶到了重要民運領袖:金恩與麥爾坎,另一方面,更花了不少篇幅在歷任美國總統對民權運動的反應上。畢竟一切抗爭運動的成功,最終的樞紐還是在於當局的容忍與讓步,立法程序的完成與實際執行的貫徹…。有趣的是,透過導演刻意設計的幾個小橋段,倒是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歷任總統的刻板印象:諸如,艾森豪的沉穩與謹慎,甘迺迪的瀟灑與聰穎,詹森的刁氣與大辣辣,尼克森的狡詐與神經質,雷根的慷慨與政治立場,相當有趣。唯一我想挑剔的是,雷根後來對Cecil掏心掏肺的言語過於矯情,場景有失合理,是我個人認為可惜之處。

茲整理這部電影的相關時序,對於了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里程碑,還是具有一點參考意義。

(註:未逐一考證史實,部分為電影改編情節,僅以電影時序表示):

1954年,法官厄爾沃倫判定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布朗案)

1957年,艾森豪派軍至南方(小巖石鎮)

1960年,副總統尼克森詢問Cecil等三人黑人加薪願望(電影情節)

1960年,Fisk University的黑人用餐平權和平抗爭

1961年,甘迺迪上任,自由巴士(Freedom bus)事件

1963年,甘迺迪宣告黑人基本權利須獲得保障(促1964年公民權益法案)

1963年,甘迺迪被刺,副總統詹森繼任

1964年,詹森積極介入越戰,簽暑民權法賦予黑人選舉權

1965年,黑人民權領袖麥爾坎(Malcolm X)遇刺

1968年,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遇刺,街頭暴動

1969年,尼克森剿黑豹黨

1974年,尼克森水門案下台

1986年,Cecil爭取薪資平等終於成功(電影情節)

1986年,雷根反對美國對南非的制裁案(南非施行種族隔離,囚禁曼德拉)

2008年,美國首位黑人總統歐巴馬當選

美國黑人從南北戰爭前的蓄奴狀態,經歷假性平等,種族隔離,以及基本人權抗爭(就學權/餐廳/巴士乘車權),薪資平等,參政權的爭取,乃至於近年歐巴馬當選總統…。從奴隸到總統,如同電影『漫漫自由路』一般,經歷過無數挑戰體制/衝撞體制的抗爭,妥協,立法,人心/觀念轉變,最終才得以孕育得來的果實。這部電影是Lee Daniels對民權運動的歌詠,也是值得你我參考的電影資料。

而台灣人看到本片的民權抗爭與體制衝撞,看到兩代之間的價值歧異,勢必有所感觸。然而,並非所有體制外的衝撞,都存在絕對的合理性,值得名留青史的社運,不是傳播媒體一面倒地說了就算,也不只是造勢成功便蔚然成理的群眾活動,最終它的合理性/正確性與歷史定位,還是得經過歷史長河的檢驗與掏洗…。

 

Kafel Chang卡費羅 2014/04/18

arrow
arrow

    卡費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