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卡費羅之2013台北電影節隨筆:Part2

卡費羅之2013台北電影節隨筆:Part2,七部片單如下

Taipei Movie001  

[電影]他和她的白日夢(2013)(南韓)(洪尚秀)

[電影]廣島之戀(1959)(法國)(亞倫雷奈)

[電影]夾邊溝(2010)(中國)(王兵)

[電影]沉睡美人(2012)(義大利/法國)(馬可貝洛奇奧)

[電影]九頂假髮的女孩(2013)(德國)(馬克侯特蒙)

[電影]爵士春秋:數位修復版(1979)(美國)(鮑伯佛西)

[電影]愛的佔有慾(2013)(羅馬尼亞)(卡林彼得奈特)

 

以下電影劇情介紹摘自『台北電影節2013年』官網,其它部分方為個人心得隨筆。

[電影]他和她的白日夢(2013)(南韓)(洪尚秀)

劇情介紹

惠媛和她的已婚教授有段地下戀情,惠媛獨立而強勢;相較之下,畏縮的教授對這段關係顯得顧慮而猶豫,既害怕關係暴露,又不肯與惠媛分手。惠媛母親要移民加拿大,和母親分開的傷感讓她忍不住連繫了教授,舊情難了,但橫亙在兩人之間的問題始終存在⋯⋯。洪尚秀再次在男人和女人的絮絮叨叨中質疑愛情真義。早已是洪尚秀班底的《妻人太甚》李善均、模特兒美女鄭恩彩演出精彩。

卡費羅心得隨筆:

           『他和她的白日夢』,不管是真實或夢境,關注的焦點還是在男女情愛的細緻描繪。女孩子(女學生)的感情明確而直接,已婚的男主角(男教授)對愛的態度則霸道但卻遲疑,家庭與外遇難以抉擇,顧慮多且對感情多所隱藏。導演洪尚秀顯然擅於描繪愛情的細節,透過一幕幕簡單的對話便能有效傳遞感情的真相,並夾帶不少有趣的元素,娛樂性不差。一場老師與學生們聚餐的對話,不小心揭露主角欲掩蓋的事實,一整個尷尬的場景相當有趣。韓國電影近幾年的整體水準已越來越整齊,名導/明星與佳作都不少,不容小覷。

 Taipei Movie07  

[電影]廣島之戀(1959)(法國)(亞倫雷奈)

劇情介紹

法國女伶隻身到廣島拍片,日本建築師拍片時協助翻譯,兩人相識於白晝纏綿的「一日情」。註定無解的戀情在命運作弄下化為時空、記憶與感知交纏的影音迷宮。男歡女愛的胴體,在粗粒子的高反差攝影下與原爆受難者肉身形成驚人對照。雷奈在首部長片中與編劇莒哈絲完美邂逅,奠定《愛.慕》艾曼紐麗娃的影壇地位。

卡費羅心得隨筆:

           名導亞倫雷奈的第一部電影比奇士勞斯基更不像新手作品。開場極快的律動與影像轉換,切換廣島核彈災難與情人相擁的肉體影像交錯流動,伴以充滿文學性的對話,讓人印象深刻,但也有著觀影難度。女主角徬徨在德國舊地內韋爾與日本廣島的去留,兩難在舊情人記憶與新情人的抉擇,形成記憶與現實之間的拉扯。本片敘事過程展現的最大魅力,恐怕仍是它的形式與影像。當然,時隔54年後觀看此片,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象,以及對艾曼紐麗娃這位女主角青春的紀錄,都是觀影時額外感受的衝擊。

Taipei Movie08  

[電影]夾邊溝(2010)(中國)(王兵)

劇情介紹

王兵的首部劇情片。他被作家楊顯惠的報導文學《夾邊溝記事》震撼,獨立花數年追訪夾邊溝勞改營倖存者(包括和鳳鳴),再改編完成此片。

影片描述六○年代初,三千多名右派份子被下放至甘肅夾邊溝勞改,卻因飢荒而發生人間慘劇,共計超過兩千五百人被餓死且屍骨亂葬。王兵以寫實的冷冽風格,直視被隱沒的歷史真相,幾乎令觀者忘記此為劇情片。

卡費羅心得隨筆:

           王兵用時代的一個切片來展現六○年代飢荒的苦難,場景集中在一處勞改營,當飢荒來臨時,右派勞改份子由苦力變成不用工作,並不是福利,因為政府無力配糧,只能靠自己從荒漠的土地中尋找食物來吃。於是一幕幕吃草籽,抓老鼠,拔啃屍體,甚至更驚悚的是連嘔吐物也搶著吃都出現了,因為夠噁,所以極其有力地傳達饑荒後的所謂『飢不擇食』,一個個餓死用棉被裹屍抬出的牢改份子,也成了最直接的苦難的書寫。勞改份子頻頻餓死,但農場場長可是吃著麵呢!甚至因勞改營死太多人,政府為顧及觀瞻,將健康的牢改份子釋放出來,場長一席:『反正右派出去後還是右派…』,更透露王兵電影裡的低調批判意味。王兵『夾邊溝』可與馮小剛『一九四二』拿來比較,少了明星味與較戲劇的轉折,『夾邊溝』有著更寫實的力道,也有著偏向記錄片的味道(當然它仍是劇情片),雖然面向較為單純,但災民的苦難也的確透過影像更有力地傳達出來了。

官網的王兵導演映後座談,這篇很值得看看 (按我連結)

 Taipei Movie09  

[電影]沉睡美人(2012)(義大利/法國)(馬可貝洛奇奧)

劇情介紹

改編自分裂義大利社會的真實事件,透過已沉睡17年的艾倫娜的最後生命,牽引出複雜的安樂死議題。劇情描述各持相反意見的男女在抗議場上一見鍾情;法國女演員期盼女兒能夠在昏迷中甦醒過來;而吸毒成癮的女子則希望透過自殺來結束一切⋯。義大利名導馬可貝洛奇奧透過三段故事,從政治、愛情、宗教、自我選擇各觀點審視生死,超級演技派影后伊莎貝雨蓓依舊是全片的最佳亮點。

卡費羅心得隨筆:

           馬可貝洛奇奧以一個昏睡了17年的植物人女孩卻即將命危的事件為核心,透過圍繞在這個核心的三個旁支故事來探討『生命的終結,能否透過意志的選擇來執行』的議題,無論是病人有意識/無意識的選擇,安樂死還是自殺,親人/友人照護的心理,都成為一種開放又頗有意思的一種電影討論。Isabelle Huppert這條路線,顯示身為植物人母親對孩子的投入,近乎偏執的母愛,絕不願讓女兒死亡;醫生與女毒販這條路線,則討論自殺議題,自殺是自我意志的選擇,而救人則是人性的直接反應;議員(Toni Servillo)這條路線,則是成全病重的愛妻,但在女兒的誤解下,導致父女情感的隔閡。女兒本著宗教的良善反對安樂死,但在一段戀情後,懂得愛,也就懂得理解父親了。馬可貝洛奇奧本片的故事路線在後段陸續收尾,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個人蠻偏愛本片的。

 Taipei Movie10  

[電影]九頂假髮的女孩(2013)(德國)(馬克侯特蒙)

劇情介紹

蘇菲擁有九頂假髮,每頂假髮都代表她的某一部分:不安焦慮的她、感性的她、總是大笑又狂野的她、內向的她、熱愛冒險的她、愛做夢的她……。這九頂假髮也是她對抗病魔的象徵。芳齡 21 歲,青春炙手可熱,不甘臥病在床,她決心豁出去了!她要照樣戀愛、做愛、party,享受繽紛人生。改編自真人實事,導演曾以《帝國大審判》入圍奧斯卡外語片獎。

卡費羅心得隨筆:

           面對絕症,誰不沮喪?誰不驚懼?德國電影『九頂假髮的女孩』,提供了一個相當獨特的正向觀點來面對病程,除了積極接受治療外,轉念,揮別負向情緒與封閉心靈,戴起假髮,敞開心胸面對人群與療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奇蹟出現…。

請參照影評:[電影影評] 9頂假髮的女孩(The Girl with Nine Wigs):活在當下(按我連結)

 Taipei Movie11  

[電影]爵士春秋:數位修復版(1979)(美國)(鮑伯佛西)

劇情介紹

本片是《酒店》導演鮑伯佛西的半自傳電影,描述才華洋溢的劇場導演喬伊吉德安是個賣命的工作狂,但私底下他卻沉迷於酒色,透過與潔西卡蘭芝所飾演的女神的對談,喬伊被迫面對墮落的自己…

鮑伯佛西以舞台、歌舞、劇情等多重形式,透過繁複的剪接拼湊出著喬伊的生命,本片所描繪的創作焦慮直追大師費里尼的《8½》,豪華壯麗、天馬行空的舞台饗宴替歌舞片立下難以超越的標竿。

卡費羅心得隨筆:

           繽紛/快速/又充滿幻象的表現手法,充滿的音樂與舞蹈的律動,探討生活的混亂/壓力與生命的終結,這部電影拍得很有味道,現在看來也很有經典的感覺。

 Taipei Movie12  

[電影]愛的佔有慾(2013)(羅馬尼亞)(卡林彼得奈特)

劇情介紹

男子巴布開車撞死人,一向對獨生子呵護備至的母親為息事寧人,使出渾身解數動用人脈,甚至砸錢收買警察。不料此舉引起長期活在母親佔有慾下的巴布反彈,終使他成為強烈母愛的受害者⋯⋯。羅馬尼亞新浪潮又一傑作,以寫實鏡頭層層逼進母子間的衝突與愛憎情結,更直探羅馬尼亞的腐敗現狀。片尾一場一鏡到底的戲,堪稱神來之筆。

卡費羅心得隨筆:

         『愛的佔有慾』(Child's pose,2013)是今年柏林影展勇奪金熊獎的影片,羅馬尼亞導演卡林彼得奈特(Calin Peter Netzer)拍攝風格平實冷靜,靠人物的對話與活動堆砌欲傳達的主題,影片流速中等,觀影精神並不會被冗長的對話所耗盡,反而在簡單的場景與言語中,能夠輕易地領略與專注。有這類拍攝風格的電影作者其實不少,影展也時常能看到某些精心雕琢的小品佳作,而本片能夠在柏林影展勝出的關鍵,可能還在於它能拍得真切,讓人感同身受吧!

請參照影評:[電影影評]愛的佔有慾(Child's pose):過緊的擁抱(按我連結)

Taipei Movie13  

Kafel Chang卡費羅 2013/07/21

 

arrow
arrow

    卡費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